讲师姓名:JACK

2021年5月29日

孩子进入青春期,是家长头痛的另一个开始。因为青少年总是善变矛盾又难以捉模,有时候搞神秘、搞自闭,有时候又积极在社群网站寻求曝光度,情绪大起大落,亲子关系突然变得疏远而且冲突不断…..读到这里,头还真的痛了起来。不过,俗话说“知己知彼,百战百胜”,想要跟青少年相处得更好,家长需要先试着了解这段期间,青少年到底发生了什么事。

青少年的大脑生理变化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的定义,青少年(adolescent)的年龄层被界定在10到19岁,也就是人生的第二个10年。过去多认为婴幼儿时期是大脑发展最重要的黄金时期,不过,近年来的脑神经科学研究发现,青少年的大脑仍然相当活跃地发展,是大脑的“第二个关键期”。

青少年大脑的各个区域以不同步的速度在发展,其中语言、记忆和抽象思考等认知功能有长足的进步,这使得青少年能言善道、脑袋灵活,知识的累积和吸收也相当快速;另外,社会认知讯息的处理能力也有明显进步,包括:描述情绪、理解脸部表情讯息,以及观点转换的能力,因此青少年比过往明显成熟许多。不过,家长一定很疑惑,为什么青少年看似成熟,但经常又沉不住气、容易爆走,甚至作出一些看似愚蠢、不经大脑的决策。

原因就是,青少年在情绪感受、寻求酬赏满足的大脑边缘系统(amygdala)已经趋近成熟,因此这个年纪的孩子常显得多愁善感、情绪变化快,立即的酬赏和奖励对他们有着无法抵挡的吸引力;相较之下,涉及与冲动控制和情绪管理的大脑前额叶(prefrontal lobe)一直要到20几岁才逐渐成熟。这也解释了为什么青少年有很多满足好奇心、冲动尝鲜、从事冒险的行为,也比较容易沉迷于3C产品,却还不一定有衡量事情轻重缓急的能力,也不太会踩煞车。

不过,WHO特别强调,青少年“冲冲冲”的行为属于常态,因为此阶段的大脑特殊性也让青少年更有学习动机、有创意、更能适应环境变化,以及更具有目标导向的学习。

青少年的心理社会变化

青少年在心理发展上开始寻求更多的自主性和自我认同。自主性是指,他们会逐渐踏出家庭,开始向外探索和建立外界的人际关系,最终为成年期的独立和伴侣关系作好准备。自我认同指的是透过探索去了解自己是怎样的一个人,进一步形成自我概念和自我价值。

在家长眼里,学业成绩是孩子最重要的事情;但是对于青少年而言,需要探索和看重的方向比学业成绩多得太多了,包括:我是谁、我的兴趣、我是不是有能力、我值不值得被爱、同侪和师长怎么看我、我未来想要成为怎样的人…等。青少年早期更容易被同侪压力影响,会担心自己变成边缘人,担心自己的外表和打扮不够潮、担心自己的选择跟别人不一样。而青少年晚期开始形成比较明确的自我认同,有比较稳固的价值观和对于自己的期许,因此比较能抗拒同侪压力,更勇于作独特的自己,朋友圈逐渐缩小到知心朋友,并开始探索亲密关系。

对于青少年有初步的认知后,家长面对孩子的脱稿演出或是不按牌理出牌的行为,可以更理性地思考,该行为不一定是挑衅或是恶意,而是这个年龄层特有的行为模式。以下也提供家长与青少年沟通的原则。

爱的存款要足够:青少年时期毫无意外地考验着更早期亲子之间“爱的存款”是否够多,如果早期的“存款”够多,意味着亲子间的信任和安全感足够,纵使有冲突和摩擦,仍相信彼此愿意修复和化解。

设身处地:也鼓励家长多回忆自己身为青少年的岁月,如果还留着日记就翻出来看,或是约学生时期的朋友一起回忆当年的年少轻狂、闺蜜/兄弟阋墙,或是挑战权威而引发的师生和亲子冲突。有时候我们已经太习惯当个大人,却忘记当年自己是怎么走过那段跌跌撞撞、困惑探索的岁月。

  接纳不同,更新你的大脑软体:现代社会变迁快速,以前是十年一代沟,现在缩短为三年一代沟,孩子的语言文化、沟通方式、娱乐活动、兴趣,甚至交友管道、网路使用习惯都截然不同。家长保持开放尊重的心态,愿意了解孩子的世界观,才更能理解青少年的思考脉络和行为选择。

多当教练,少当爸妈:关系是互相的,当家长更信任孩子,尊重他们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决策时能聆听孩子的意见,顺着孩子的逻辑脉络提出问题和分析利弊,而非直接替他们做决定。这个过程会让青少年感到被相信和尊重,也更能学习到问题解决的方法。临床上常听到家长抱怨,就算问青少年意见,他也只是说“不知道”、“随便”,即使放手让他去试,结果又不尽人意。学习决策是一个过程,绝非一蹴可几,如果孩子过往很少被充分授权、没有分析判断的经验,怎么期待他很快做出明智的决定?即使事情的结果并不完美,家长若能秉持着从失败中学习、修正的态度,也会让青少年感受到被信任,并且更愿意负起责任。

尊重隐私和界线,保持安全距离:青少年会开始有自己的心事和秘密,那些不透明是他们觉得安心的方式。家长可以从日常生活中表达尊重孩子的隐私,包括:先敲门才进孩子的房间,不随便批评他的朋友,不查看孩子的手机和书包,如果零用钱的使用尚在预算内,不一定要限制他消费的方式和项目(当然,家长可以跟孩子讨论养成记帐习惯和储蓄的利弊)。

话多不如话少,话少不如话好:青少年的发言有时犀利伤人,语不惊人死不休,当家长发现自己对于孩子的表达有情绪时,先别急着指责或是批评,尽量不动声色、先听懂孩子藏在话语背后的感受和意图,静下心来听,也许你会听到的是生气、委屈或是挫折等情绪,而不只是表面恶意的文字。待孩子情绪比较稳定后,家长可试着回馈你听到孩子的情绪和行为之间的连结;甚至你不急着说什么、只是聆听,事后透过字条或line等文字讯息,或是小故事大启示,再传递给孩子。

随时自我觉察:家长能敏感地觉察自己和孩子的情绪状态,就有机会调整更合宜的沟通模式和找到沟通时机。举例来说,如果青少年刚放学回家就一脸臭脸,或是面临考试的压力较大,都不是好的沟通时机;同理,当家长自己最近的职场压力太大,或是夫妻间关系紧绷和感觉到不被支持时,更容易因为生活琐事而去责备孩子,反而引发不必要的亲子冲突。因此,家长能照顾和调适好自己的身心状态,更有助于亲子间的良好关系。

临床心理中心临床心理师 林其瑾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