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突然昏倒了”,是儿童挂急诊最常见的原因之一。多数的案例中,昏倒的儿童在数秒钟内就自行恢复意识。这种突然短暂失去意识及肌肉张力,又在短时间内自行恢复的症状,就称为昏厥。昏厥在儿童和成人都是非常常见的症状,根据统计约有15%的人在18岁以前至少经历过一次昏厥[1]。孩子发生昏厥,除了会引起家长的担忧之外,也常常造成学校的缺席、影响体育活动的参与,更有少数的昏厥可能是由于致命的心脏疾病引起。因此需要由专业的儿科医师详细评估,诊断出昏厥发生的原因并给予儿童及家长适当的卫教,并针对高风险病患给予适当的处置。
造成昏厥的原因
造成昏厥的生理机转,是脑部短暂的血液供应不足,引起暂时性的失去意识和肌肉张力,依照欧洲心脏医学会2018年订定的昏厥诊疗指引[2],造成昏厥的原因大致可分为三大类:反射性昏厥、姿势性低血压、以及心脏血管疾病。除此之外,还有许多因为其他原因造成的暂时性失去意识的症状,例如癫痫发作、低血糖、猝睡症等,虽然在医学上不被归类为昏厥,但因为症状的相似性,在评估昏厥的儿童时,也需要一并评估是否有这些疾病的表现。
反射性昏厥
反射性昏厥是最常见的昏厥原因。这是由于不正常的神经反应造成调控心跳快慢及血管收缩及舒张的自主神经失去正常调节能力,引起过度的心跳变慢及血管舒张,导致无法维持适当的血压及血流输出供应到脑部。常见的原因有因为惊吓、长时间站立、疼痛、情绪激动等刺激导致的血管-迷走神经性昏厥,以及特定动作或情况(例如排尿、咳嗽、用力、进食)出现的情况性昏厥。反射性昏厥的病人,在昏厥之前常有脸色苍白、流汗、噁心想吐等自主神经症状,通常是在坐或站立的情况下较容易发生,其他诸如久站、拥挤或高温的环境等也是常见的诱发因素。还有另一种只在婴幼儿出现的特殊情况,称为屏息发作。屏息发作的婴儿在受到疼痛、声音刺激、或者大哭之后,会突然失去意识和反应,伴随呼吸暂停或是用力憋气的现象,外观可能呈现苍白或是发绀的肤色,若持续时间较长则可能会出现四肢抽搐,通常发生在6个月以上到6岁以下的婴幼儿,两岁以下最为常见。屏息发作有时会被误以为是癫痫发作,但这些婴儿通常预后良好,多数在年纪较长之后就自行改善而不需要药物治疗,部分有缺铁性贫血的婴儿,在治疗贫血后屏息发作的情况也会改善。
反射性昏厥的诊断及治疗
反射性晕厥通常可以经由医师仔细的病史及基本理学检查诊断,若经医师评估为反射性昏厥的儿童,除了常规心电图检查之外,通常不需要额外的实验室检查。多数病人可以透过卫教及生活习惯改变获得改善。包括:适当的补充水分及盐分,避免脱水、辨认昏厥的前驱症状,适时坐下或躺下休息、避免长时间站立、炎热或拥挤的环境等。频繁发作的病患可以练习抗压力动作,例如双脚交叉夹紧、用力夹紧臀部等动作,或进行倾斜床训练。其他药物治疗需与医师讨论后依医嘱使用。
姿势性低血压
正常情况下在姿势改变时,心血管系统在自主神经的调控下会做出相应的调整以维持正常的血压,当自主神经不能正确做出相应的调整,就容易发生姿势性低血压。在儿童及青少年发生姿势性低血压常见的原因有脱水、出血、贫血、以及使用或误食会造成低血压的药物(例如降血压药物或利尿剂)。怀孕亦是青少年女性发生姿势性低血压及昏厥的可能原因之一。此外厌食症的病人也容易出现姿势性低血压。
--姿势性低血压的诊断及治疗
姿势性低血压通常可由病史初步辨认,若在站立或餐后容易出现昏厥,或已知有使用会造成低血压的药物、或是有会造成自主神经失调的慢性疾病,则需高度怀疑为姿势性低血压造成的昏厥。怀疑有姿势性低血压引起的昏厥时,最简易的测试方式为测量平躺和站立三分钟的血压和心跳,如果血压或心跳的变化超过一定范围,合并典型昏厥症状,即可诊断姿势性低血压或姿势性心搏过速引起的昏厥。姿势性低血压的预防方式与反射性低血压类似,避免诱发姿势性低血压的活动及适当的补充水分及盐分及抗压力动作都可有效预防姿势性低血压发生。若有服用造成低血压的药物,需与医师讨论是否需调整用药,切勿自行停药或改变剂量。
心脏血管疾病造成的昏厥
心脏血管疾病造成的昏厥,相较于上述两种原因为较危险的状况,严重时可能会危及生命。初步的评估可由医师经由病史、理学检查及常规心电图检查,判断心脏血管疾病的风险高低。危险指标包括:已知有心脏血管疾病、心电图异常、有不明原因猝死之家族史、运动中发生昏厥、平躺时发生昏厥、昏厥前有突发性心悸等。心脏血管疾病造成昏厥的原因主要可分为心律异常造成的昏厥、心脏结构异常,以及大血管异常。当怀疑儿童因心脏血管疾病造成昏厥时,应转介儿童心脏专科医师诊治。
其他类似昏厥的疾病表现
若儿童经常发生昏厥,但无法以上述疾病解释时,则需考虑其他疾病例如癫痫、转化症等,可转介儿童神经科及儿童心智科评估。